中共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今年以来,各县区加大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力度,贫困人口精准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市目前仍有24.9万贫困户、64.3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在全省最多,致贫原因错综复杂,基层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识别对象仍不够精准。全市经过几轮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度有了大幅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不可测性,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对实际收入认定有一定难度;因受农村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子女不赡养父母造成老人实际生活困难;在对贫困群众的识别的“村组民主评议”方式,多靠村干部把握,还不能完全做到按程序评议公示。在精准识别工作中仍存在个别分户认定贫困户问题;依然存在优亲厚友,“关系户”、“人情户”的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在外务工人员也纳入贫困户的现象。
低保户的收入标准低于一般贫困户,按常规应该全部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由于村级组织对政策理解偏差,普遍认为低保户和贫困户是政府的不同惠民政策,认为低保户已经享受政策,就不应在享受贫困户的政策,镇级党委政府对低保户认定时还存在“信访保”“维稳保”“关系保”等问题,造成大量低保户不能纳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两张皮的现象严重,给2017年贫困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带来一定难度。
2、扶贫精准度有待提高。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到村到户,其落脚点应当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减少贫困人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扶贫措施大而化之。镇村基层组织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时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和个别驻村帮扶工作队对精准扶贫政策理解不到位,存在不知道从何帮扶的现象,对贫困户的扶持依然停留规划上,停留在一般捐赠和“送温暖”的形式上,忽视对贫困户的持续关注和脱贫能力开发建设。二是在扶贫项目落地不到位。比如:在解决水电路“卡脖子”问题上,基层组织对项目谋划能力不够,职能部门调研不够深入,基础设施项目还不能做到全覆盖;在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上,存在畏难情绪;在小额贷款、产业扶贫政策落实上,还存在产业选择不准确,群众不认可等问题。
3.发展村集体能力不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贫困村村集体收入每年不低于5万元,从各县区的情况看,我市由于多年来村级组织缺乏活力,绝大多数村缺乏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能力,集体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来源有限,多数贫困村的收入只能勉强应付日常的工作开支。不少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4.扶贫成效还不够稳定。一是自身脱贫,致富造血能力较差,出现一些“扶不起”现象。特别是留守在农村那部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贫困人口,思想保守甚至愚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二是遭受自然灾害或各类事故、重大疾病等返贫情况,致使扶贫变成反复扶贫。三是收入来源渠道不稳定。贫困人口普遍无一技术之长,发展产业没有技术支撑。相当一部分人是靠打临工、卖苦力谋生,收入很不稳定,随时都可能返贫。
扶贫攻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我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整体脱贫的关键在精准,关键在造血。为更好地实现我市整体脱贫的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措施,提高精准识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准扶贫必须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实质性转变。
首先要确保对象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建议市县两级要加大对建档立卡的监督检查力度。民政和扶贫办等多部门联动,纪检监察部门跟进,再一次检查低保户、重度残疾户、五保户等绝对贫困人群是否全部纳入贫困户问题。对尚未纳入贫困户的这类人群组织一次彻查,分析原因,按照动态管理的相关政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一律清理,确实贫困人口尽快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彻底解决底数不够清的问题。
确保措施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要带领村级组织确定帮扶任务,制定产业发展计划,明确推进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确保考评精准,解决好导向上的问题。把双联助推精准扶贫的成效作为干部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力度,健全完善定期督查、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督查考评制度,传导压力,强化担当,引导干部到扶贫攻坚主战场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2.加强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扶贫人员能力问题。市级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扶贫人员的培训,对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进行书面解读,制定扶贫政策手册,防止上下对政策理解不一,执行政策偏差等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扶贫知识切实运用到精准扶贫实践中。二要强化基层干部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强化 “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干事、领导就是服务”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对照精准扶贫政策,结合贫困村实际,做好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办成好每一件扶贫微小实事,及时合理地解决贫困户的困难和问题。
3.完善制度,加强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领导。一是立足村情,做好规划,发挥优势。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结合村里的实际条件,做好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村干部的政策观念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贫困村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种养加一体化产业,适应性农业。二是选准班长,配强班子,提供保证。一个村的集体经济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这个村有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要把一大批年轻、文化高、观念新、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退伍军人、优秀党员、致富能手选拔到村支部的岗位上。把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与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三是多方帮扶,齐抓共管,营造环境。要实行帮村工作队的帮扶责任制,把发展村级经济的目标、任务、责任具体落实到各帮扶单位和领导成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局面;加大招商力度,引导企业主和种养大户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吸纳贫困户通过就业增加收入,村集体以集体土地、资产入股方式,解决村委会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所遇到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加大对贫困户的就业培训,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流转土地,搞特色种养殖,提高收入,实现造血功能。
4.加强对因病、因残致贫群众教育,增强发展积极性。 基层干部要探索对因病、因残致贫群众的教育方式,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提倡乡村文明,建设村级健身活动场所,发展乡村体育健身运动,减少疾病发生率;基层村组织和司法所加大矛盾调解力度,发挥乡绅的作用,发生纠纷时做到及时调处,避免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加大安全知识宣传,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因病因残致贫的人口数量。基层干部在对帮扶此类贫困群众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自身状况,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做好心理辅导和思想工作,激发贫困户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愿望,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真正让这些贫困群众自立起来,走出贫困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