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口绝大多数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加快安徽崛起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一、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多年来的改革举措,使安徽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从经济运行质量看: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从经济增长动力看:需求拉动加大,投资增速加快。从经济结构调整看: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支柱作用明显。
二、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安徽省多数县仍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层次、工业化程度和需求水平较低以及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1、产业层次低、支撑弱。总体上讲,县域经济既无规模优势,也无特色优势,更无科技优势。粗放、低效的客观现实,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困难重重。一方面,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县域工业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环境污染也较严重。
2、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2007年,安徽县域平均生产总值为57.2亿元,有32个县未能达到平均值。县域人均GDP为4343元,有23个县低于平均水平。
3、县域生产要素制约严重,规划不到位。一方面建设用地紧缺,特别是国家将未利用地也纳入计划管理后,进一步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另一方面发展资金短缺,2007年县域人民币贷款余额1147.1亿元,仅占全省18.9%,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
4、县域财政收支缺口大,多数县入不敷出。2007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458.4亿元,而财政总收入仅为247.8亿元。县域财力不足成为困扰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三、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1、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要做强县域城镇经济。可把培育中心镇作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市场运作,将中心镇作为县市域总体规划的战略节点,实行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规划,增强中心镇人口集聚率和非农业人员比重,使其成为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小城市。
二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扩大县域经济资金来源。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着力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创新举措,在全省17个市巡回举办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银企合作,协调资金供需矛盾,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县域信息化进程。必须加快县域经济从“行政板块”向“经济板块”转化,促进要素流动与信息共享,实现效益的公平与合理。要加速省会城市圈、皖江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建设,做大做强龙头和极点,充分发挥圈带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要打造支柱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既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力量,对整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作用。
2、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要承接长三角经济辐射。安徽省与长三角无缝对接,是承接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和梯度转移的战略前沿。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主动承接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加速与长三角经济的融合。
二要扶持小企业健康成长。可借鉴浙江省创业基地建设的做法,针对小企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用地难和正处在创业初始的实际,结合镇(乡)工业功能区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设,采用由政府财政投资为主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集中建造一批标准厂房,通过厂房低价租赁及提供各种优质配套服务,对小企业实施孵化培育,促使其快速健康成长。
三要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安徽是农业资源大省,但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仅相当于河南省的50%、山东省的16%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坚持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县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3、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
一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和引导金融企业建立有效的个体和私营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一套与个体和私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经营管理机制,尽量简化手续,采取灵活的抵押和担保条件,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资金的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引进外资银行,真正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二要着力改善竞争环境。坚持将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力消除阻碍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动民间闲散资金